|
最近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这次会议有多重要呢,它确立了接下来五年甚至更远的国家发展方向,明确了“十四五”和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当然了,这种级别会议的公报用词,大家看下来都是读不懂的。甭说咱们读起来云里雾里,就算体质内的同学,读起来恐怕也是满脸问号。
公报的全文原文我就不摘录了,太长,也没必要,摘了也没几个人会认真看。这个文章,我就简单挑几条我读完公报认为有意思的点,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品出来的几个信号。
信号一:对当下经济发展的评价积极,意味着难有增量刺激。 积极评价了疫情之下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评价用了“好于预期”来形容。这一用词,说明中央高层对今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是满意的,甚至超出了高层预期。
2020年的中国经济,在全球“比烂”的大背景下,用“一枝独秀”来说,并不过分。这几日欧洲美国的疫情再度肆虐的情况下,我们在召开大会,积极评价中国经济,对比可见一斑。
超预期的经济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受疫情冲击后恢复迅速,且后续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增长展现出了明显的弹性和韧性。但另一方面,也释放出逆周期的刺激政策很难再有边际增量的信号。
具体而言,中国应对疫情的刺激政策,主要在上半年出台完毕,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下半年,政策趋于中性。边际来看,属于收紧。
信号二:进一步加强领导。
公报的内容,进一步说明了,要取得事业的胜利,必须加强领导。这一部分建议大家自行去品。
信号三:协调处理好“战略全局”与“大变局”之间的关系。
全会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分析了当下中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多次提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说明当下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超出了上一个五年规划的预计。但工作思路,还是要建立在“既要”“又要”的兼顾上来。
既要毫不犹豫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要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新变化主动适应,统筹两者,就是既要又要的意思。统筹的结果,就是建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国家发展战略。
信号四:提到了“创新”的核心地位,说明“科技立国”势在必行。
全会公报里有这么一段话: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在这种官方文稿里,要知道核心这样的词,可不是乱用的。一般我们见到的“核心”在哪里用的多?各位仔细想想。既然提出把创新作为核心,那说明一切的工作和发展,都要以这个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往后五年,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改革,创新和技术驱动,会越来越明显。而老经济,则扮演着稳定器的角色,其对经济的边际驱动会越来越弱。最具代表性的老经济是什么呢?当然是房地产。
信号五:提出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说明过去十年的资产泡沫狂欢难以再现。
如果第四点还不能说直接与房地产挂钩,那这个提法,“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则直接给了房地产价格泡沫致命一击。很显然,中央是意识到过去十年国家发展模式吹起来的资产价格泡泡带来的副作用。这样的情况,再往后五年,将不复存在。
再一次重申,房地产作为投资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信号六: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提法,意味着一系列改革已经在路上。
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思路,是本届最高领导继供给侧改革后,再次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施政方针。
它的背景是中美关系在新时代的变化和未来可能的走向,现实是国内”债务经济“”泡沫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前途是通过结构性改革,来释放国内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要构建强大的国内市场,就必须破除要素流动的障碍,要想办法增加居民收入降低居民负债,这样才能拉动消费,提高投资的边际回报,进而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因此我们看到,有关要素流动方面,比如户籍制度,资本市场的相关制度,土地制度,都已经在进行力度不小的改革。同样地,要实现国内大循环,宏观杠杆率不能上升太快,居民和企业的负债率不能太高。否则,内循环不但不能焕发生机,还可能变成一潭死水。
结尾说一句,为什么我喜欢解读政策。
虽然我对政策的理解不一定完全符合政策制定者的意图,但是至少要以我所拥有的认知和经验,去对这些顶层设计语言进行理解。在中国,不理解这些,就等于丧失了观察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窗口。
面对强大的国家和社会发展趋势,任何个体都是渺小的。很多人的一生,可能就因为某个顶层政策文件悄然改变。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每一个渺小的个体,滚滚向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尝试看清未来的路在哪里,提前朝着这个方向去奔跑,即便这个方向现在看来是人烟稀少的甚至有些孤寂难耐的。
大会公报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X6QGJrUTFdqE1H0frmc4Jw
|
|